中国正处在石墨烯淘金热之中。全国各地都在建设石墨烯产业园。据不完全统计,这种打着石墨烯旗号的产业园接近20个,有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堪称一场石墨烯产业化运动,让人联想起1958年的大炼钢铁运动。
石墨烯号称新材料之王,其无与伦比的特性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中国拥有最庞大的石墨烯研究队伍,从2011年起,中国学者发表的石墨烯相关学术论文已居世界首位,中国申请的石墨烯专利已占到全球总数的40%。同时,中国也在引领着石墨烯材料的产业化运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有300余家企业从事石墨烯产品和生产设备开发,主要集中在石墨烯原材料、锂离子电池导电添加剂、超级电容器、防腐涂料、电加热和健康器材、触摸屏等领域。
毋庸置疑,中国的石墨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研发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国际上应位列第一方队。但是,也暴露出制约石墨烯产业健康发展的诸多问题。第一,很多人误认为进入石墨烯行当的门槛很低,并且误以为石墨烯时代就在眼前。实际上,从安德烈海姆等人发表第一篇石墨烯文章至今,只有短短的12年时间,石墨烯相关基础研究的热潮刚刚退去,石墨烯原材料的规模化生产才刚刚开始,应用研究也只能说逐渐走出实验室。就现状而言,我们仍处在产业化前夜,至多是起步阶段。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很多人盲目乐观,盲目进入石墨烯领域。第二,目前的产业园建设过于盲目、分散,且简单重复,特色不清晰,所从事的大多属于门槛很低的低端产品研发,必然导致低水平的恶性竞争。第三,急功近利倾向非常严重,只关注明天获利的初级产品,轻视甚至忽视对未来石墨烯产业核心技术的关注和投入。
未来的石墨烯产业将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人们自然希望能够在这块蛋糕中多切到一些。中国能够切到多少呢?我并不十分乐观。石墨烯作为一种战略新兴材料,国家应该积极谋划布局,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我们不能过于急功近利,既要关注今天的产品,更要关注未来的核心技术。只有拥有这些核心技术,才能拥有石墨烯产业的未来。
改革开放之初,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曾经给邓小平写过一封信,信中指出:中国的科学研究倾向于走两个极端,或者注重原理的研究,或者注重产品的研究,反过来对这两种研究之间的发展性研究似乎没有被注重。发展性研究是一种中期的投资,希望5年、10年或20年,成果能增强社会生产力。这种投资是中国十分脆弱的环节。杨振宁先生的这段话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石墨烯产业化呼唤“工匠精神”。当年碳纤维的研发历史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日本东丽公司花费了近半个世纪,投入了1400亿日元,才推开了碳纤维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的大门,开启了碳纤维应用新时代。石墨烯拥有光明的未来,但需要耐心和坚持,需要踏踏实实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