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162-8158
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分享到:
点击次数:1702 更新时间:2017年03月15日08:19:37 打印此页 关闭

        200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制备出了由碳原子杂化连接的单原子层构成的新型二维原子晶体—石墨烯,其厚度只有0.3354 nm,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薄的材料。石墨烯具有特殊的单原子层结构和新奇的物理性质: 强度达130 GPa.热导率约5000J/(m·K·s)、禁带宽度几乎为零、载流子迁移率达到2*105cm 2 /(V.s)、高透明度(97.7%).比表面积理论计算值为2630m2/g,石墨烯的杨氏模量和断裂强度与碳纳米管相当,它还具有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量子霍尔铁磁性和零载流子浓度极限下的最小量子电导率等一系列性质.在过去几年中,石墨烯已经成为了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为了更好地利用石墨烯的这些特性,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制备石墨烯.随着低成本可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出现,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其特性制备出不同功能的石墨烯复合材料。本文将着重介绍石墨烯复合材料特别是块体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1.石墨烯的制备

        石墨烯的制备从最早的机械剥离法开始逐渐发展出多种制备方法,如:晶体外延生长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液相直接剥离法以及高温脱氧和化学还原法等。我国科研工作者较早开展了石墨烯制备的研究工作。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制备大面积石墨烯的常用方法.目前大多使用烃类气体作为前驱体提供碳源,也可以利用固体碳聚体提供碳源,如Sun等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将聚合物薄膜沉积在金属催化剂基体上,制备出高质量层数可控的石墨烯。与化学气相沉积法相比,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可在更低的沉积温度和更短的反应时间内制备出单层石墨烯。此外晶体外延生长法通过加热单晶6H-SiC脱除Si,从而得到在SiC表面外延生长的石墨烯。但是SiC晶体表面在高温过程中会发生重构而使得表面结构较为复杂, 因此很难获得大面积、厚度均一的石墨烯.而溶剂热法因高温高压封闭体系下可制备高质量石墨烯的特点也越来越受研究人员的关注。相比于其他方法,通过有机合成法可以制备无缺陷且具有确定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带.

        与上述自下而上的合成方法不同,自上而下的方法可提高石墨烯产率并且易于制备。如简单易行的化学剥离法和氧化石墨还原法,后者已成为实验室制备石墨烯最简单的方法。而接下来发展的溶剂剥离法比氧化还原法毒性小,并且不会破坏石墨烯的结构.除化学还原法外,也可通过电化学方法将石墨氧化物还原成石墨烯,但该法制备得到的石墨烯中CO原子比值较低。此外,微波法也被用来制备石墨烯,Chen等首先将氧化石墨烯(GO)分散到N-N-二甲基乙酰胺与水(DMAc/H2O)的混合溶剂中,然后将混合反应液进行微波热还原,得到的石墨烯电导率是氧化石墨烯的104.北京科技大学的吕岩等利用电弧法制备出了具有开 放介孔结构的石墨烯,其比表面积为77.8 m2/g.中孔率高达74.7%,可作为电极材料。

         2.石墨烯的优异性能

        单层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它是由键长0.141nm的碳六元环构成的两维周期蜂窝状点阵结构,石墨烯可以卷曲成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或者堆垛成三维的石墨。

         2.1 电学特性

        石墨烯最重要的性质之一就是它独特的载流子特性和无质量的狄拉克费米子属性。石墨烯的价带和导带部分相重叠于费米能级处,是能隙为零的二维半导体,载流子可不通过散射在亚微米距离内运动,为目前发现的电阻率最小的材料。石墨烯内部电子输运的抗干扰能力很强,其电子迁移率在室温下可超过15000cm2/(V.s),而当载流子密度低于5×109cm -2时,低温悬浮石墨烯的电子迁移率首次被发现可以接近200000cm2 /(V·s)。单层石墨烯中载流子迁移率几乎不受化学掺杂和温度的影响,另外,石墨烯中电子载体和空穴载流子的半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可以通过电场作用改变化学势而被观察到,而Novoselov等在室温条件下就观察到了石墨烯的这种量子霍尔效应.Burghard等发现化学还原的多层氧化石墨烯薄片的电导率在0.05~2S/cm之间,其室温下的场效应迁移率为2~200 cm2 /(V·s)。

         2.2 光学特性

        单层悬浮石墨烯的白光吸收率是2.3%, 而且吸收率随着层数的变化呈线性增加。Gusynin等发现石墨烯的透明度只取决于其精细结构常数。康奈尔大学的 Dawlaty等运用超快光学泵浦–探针光谱研究了SiC上生长石墨烯的载流子动力学和相对弛豫时间。他们发现首先出现一个快速的弛豫瞬态,随后是一个变慢的弛豫过程,二者分别与石墨烯的载流子–载流子带内扫描过程和载流子–声子带间扫描过程有关。Wang等运用红外光谱发现可通过电子选通技术对多层石墨烯的带间跃迁和光跃迁进行控制 

         2.3 热学特性

        根据所测石墨烯薄片尺寸的不同,单层悬浮石墨烯的室温热传导率可达到3000~5000W/(m·K),此特性可被用来解决纳米电子学中的热耗散问题,尽管有人指出与悬浮石墨烯接触的基体会影响测量值,Seol等证明在无定形SiO2上生长的石墨烯,其热传导率仍可达到600W/(m·K),而热导率的降低是由于声子穿过石墨烯-硅界面时的耗散和强烈的界面散射,尽管如此,石墨烯的热导率仍是如今 在电子领域广泛应用的铜的2倍和硅的50倍。

         2.4 力学特性

        Lee等运用原子力显微镜纳米压痕技术测试了独立支撑的多层石墨烯的力学性能,他们发现石墨烯的断裂强度为42N/m,而超窄石墨烯薄带的杨氏模量约为7TPa,是目前已知的最牢固的材料。此外,Hao等运用量子力学研究了锯齿形石墨烯和扶手型石墨烯的断裂机理,他们发现两种石墨烯模型都是从最外层碳原子层开始断裂。而Frank等通过运用悬臂梁实验发现单层石墨烯可以承受不同角度的轴向压力。Schniepp等也运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功能化石墨烯薄片的弹性变形行为,在反复折叠石墨烯薄片后,其曲折线都出现在同一位置,这种现象是由薄片上已经存在的扭结和缺陷导致的。

         3.石墨烯复合材料

        基于石墨烯的复合材料是石墨烯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在能量储存、液晶器件、电子器 件、生物材料、传感材料和催化剂载体等领域展现出了优良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和石墨烯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上,而随着对石墨烯研究的深入, 石墨烯增强体在块体金属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特别介绍其最新的研究进展。

         3.1 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

        根据石墨烯与聚合物的相互作用方式不同,可将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分为石墨烯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层状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和功能化聚合物复合材料。

         3.1.1石墨烯填充聚合物复合材料

        石墨烯是可替代碳纳米管的理想填充物,其分散性和与聚合物基体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复合材料制备的两个关键因素,制备方法主要有溶液混合、熔融共混和原位聚合等.

         Zhao等通过溶液混合制备了石墨烯含量为1.8vol%的聚乙烯醇(PVA)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力学性能,他们发现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提高150%, 杨氏模量提高10倍左右。而Vadukumpully等也通过溶液混合制备了石墨烯/聚氯乙烯复合材料,他们发现2wt%的石墨烯填充物使得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提高了58%.抗拉强度提高了130%,而石墨烯的引入也提高了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不难发现利用溶液混合法制备的石墨烯填充复合材料中石墨烯分散性较好,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然而该方法需要使用昂贵的分散液并且不能得到单层石墨烯分散液,与之相比,熔融共混法更加简单经济并且能制得增强效果更好的复合材料。例如Zhang等利用熔融共混制备出了聚对苯二甲酸/石墨烯复合材料,他们发现石墨烯的填充大大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电导率,含3.0vol%石墨烯的复合材料电导率可以达到2.11S/m。然而大多数工业级聚合物的高粘度阻止了熔融共混法在石墨烯/工程塑料复合材料中的应用,而原位聚合法则不存在这种缺陷。最近,Huang等运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导电性能良好的聚烯烃/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石墨烯 含量1.2vol%的复合材料电导率为3.92 S/m,而石墨烯含量为10.2vol%时,电导率可达到163.1 S/m。Fabbri等也通过原位聚合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ET)/石墨烯复合材料,结果表明石墨烯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却没有影响PET的结晶温度.此外Longun等利用动态力学分析法研究了石墨烯/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橡胶态高弹模量,他们发现石墨烯含量为28.08vol%时, 复合材料橡胶态高弹区的模量增加了4000倍。Kandanur等研究了石墨烯/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润滑性能,他们发现10wt%的石墨烯使得复合材料的稳态磨损率降低75%。

         3.1.2 层状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 

        与石墨烯随机分散在聚合物基体的石墨烯填充复合材料不同,石墨烯衍生物也可与聚合物复合形成层状结构材料,其可应用于定向负载承重膜和光伏器件等领域中。例如Kulkarni等利用LB膜法在导电介质多层膜上逐层沉积氧化石墨(GO)薄片,8vol%含量氧化石墨烯的复合薄膜,其弹性模量从1.5GPa增加到20GPa。Zhao等利用同样的方法制备了力学性能良好的PVA-GO多层膜.在光伏器件的应用中,Li等将GO薄膜和聚(3-乙基噻吩)/苯基C61丁酸甲基脂混合物逐层沉积在铟锡氧化物上,其中GO层负责空穴的传输,使得该光伏设备具有极高的效率值,

         3.1.3 功能化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

        石墨烯及其衍生物也可通过聚合物修饰的共价或非共价功能化形成功能化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石墨烯衍生物的共价功能化主要是通过聚合物官能团和氧化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发生反应。而发生反应的共价界面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热学性能.最近,Cai等研究了聚甲基甲酸乙酯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 他们发现PU和GO的共价界面起到了应力传递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如杨氏模量提高了7倍、硬度提高了50%。Wang等制备了功能化石墨烯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他们同样发现了共价功能化后的石墨烯界面使得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提高45%.Kuila等研究了功能化石墨烯醋酸乙烯共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他们用十八烷基胺作为石墨烯的表面改性剂,然后与EVA共混制成共聚合物复合材料,他们发现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提高了74%.热稳定性提高了 42℃。此外,Nanjundan等研究了功能化石墨烯复合材料良好的导电性能,他们发现石墨烯的加入使得共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室温电导率达到了22.5S/cm。

        而非共价功能化是通过范德瓦尔斯力、静电相互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对石墨烯表面进行修饰而不改变它的化学结构,此方法可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学.光学特性和可溶性。例如Yang等利用π–π堆积非共价修饰的石墨烯薄片制备了多功能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发现功能化石墨烯的引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电导率。

         3.2 石墨烯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将无机材料(金属纳米材料.半导体和绝缘纳米材料)分散在石墨烯纳米层表面可合成石墨烯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无机纳米粒子可减小石墨烯片层间的相互作用,而石墨烯与特定纳米粒子相结合,使该类复合材料在催化剂、光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的无机纳米粒子主要包括金属纳米粒子,概括了制备石墨烯无机纳米材料的典型方法和相关应用.本文主要按照制备方法的不同将石墨烯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进行分类。

         3.2.1 化学还原法

        化学还原法是目前制备石墨烯基金属纳米材料较常用的方法。一些贵金属的前驱体,如 HAuCl4.AgNO3.K2PtCl4和H2PdCl6可被抗坏血酸、NaBH4 等还原剂在石墨烯表面还原。上海交通大学的Xu等利用氨水还原AgNO3和GO的混合液制备Ag纳米粒子石墨烯薄膜,所得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反射率和延展性。Spreeprasad等也运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银/石墨烯复合材料,他们发现该材料对Hg(II)具有很好的吸附性从而可应用在水净化领域。

        此外,金属氧化物如Cu2O、SnO2、MnO2、NiO等也可通过化学还原在GO/rGO 表面生成.如南京理工大学的徐超等利用醋酸铜和氧化石墨烯作为前驱体制备了 Cu2O/石墨烯复合材料并且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化学特性。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的Li等利用尿素和盐酸一步法还原了GO和SnCl2的混合液制备出了具有良好电容性的石墨烯/SnO2纳米复合材料。江苏大学的Ji等利用水合肼还原了GO和氯化镍的混合液制备了具有优异电化学性能的石墨烯/NiO 纳米复合材料。

         3.2.2 电化学沉积法

        化学还原法中使用的还原剂和有机溶剂会降低石墨烯与纳米粒子结合界面的活性,从而降低复合材料的性能,直接在石墨烯基体电化学沉积无机纳米材料是制备石墨烯复合薄膜一种绿色环保且高效的方法。例如Hu等将纳米金粒子直接电化学沉积到石墨烯表面制备出了具有极高催化活度的复合材料,他们发现可通过控制沉积时间和HAuCl4前驱体的含量调整纳米金粒子的形状和大小。最近, Yu 等将Pt电化学沉积到石墨烯修饰的玻璃碳电极表面从而制备了复合材料电极,该电极可用于对芦丁的检测。而随着氧化石墨烯直接电化学沉积制备石墨烯工艺的出现,人们发现可将GO和金属离子共沉积制备复合材料。例如湖南大学的 Liu 等将GO和HAuCl4电化学共沉积制备出了石墨烯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然而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其无法控制沉积过程中石墨烯的厚度。

         3.2.3 热蒸发法

        热蒸发法是一种低成本.可规模化、不使用化学试剂并且形态可控的制备石墨烯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如Zhou等利用热蒸发法在石墨烯表面沉积了金纳米粒子并且研究了石墨烯层数对纳米金粒子粒径大小和密度的影响。他们发现随着石墨烯层数的增加,粒子密度降低而粒径尺寸增大,这是因为在不同表面沉积的金原子扩散系数不同,并且石墨烯表面的自由能与层数有关,而层数控制 着石墨烯与热蒸发金原子的交互作用从而影响了石墨烯表面对金纳米粒子的吸收、解析和扩散。

         3.2.4 水热法

        水热法是一种可在高温固定体积下产生高压从而制备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简单方法。例如Wang等利用水热法制备了Bi2O3/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该材料在10 A/g时比电容达到了757 F/g。最近Marlinda等利用水热法处理含有GO、 Zn(CH3COO)2、NaOH 和氨水的混合液制备出了ZnO纳米棒/石墨烯复合材料,可应用在气体传感器领域。

         3.2.5溶胶–凝胶

        溶胶–凝胶法是制备金属氧化物结构材料和薄膜涂层材料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其以金属醇盐或金属氯化物作为前驱体进行一系列的水解和缩聚反应。此方法已成功制备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最近,Lu等结合超声和溶胶–凝胶技术首次制备出了没有GO功能化的SiO2/GO纳米薄片,随后将Ag纳米粒子沉积在复合基体上从而可应用于对H2O2和血糖的检测中。

         3.2.6 其他方法

        除了上述方法外,南京理工大学的张树鹏等利用有机合成技术及超分子自组装技术逐级合成了一种新颖的石墨烯基超分子杂化纳米材料。华南理工大学的袁文辉等采用氧化石墨和七水合硫酸锌作为初始反应物通过低温剥离法制备了高质量石墨烯/ZnO 纳米复合材料,通过荧光性能测试发现该材料发生了荧光淬火现象,可应用在光电子领域。

         3.3 块体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

        与传统的增强体材料相比,石墨烯具有优异力学、热学和电学性能, 加之独特的单原子层结构特征,受到了复合材料领域研究者的关注,期望石墨烯能够带给复合材料新的性能,随着石墨烯量产工艺的逐步改进和完善,低成本石墨烯增强体使得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实际工程化变为可能。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以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居多。石墨烯增强体陶瓷材料也表现出了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

        石墨烯的高强、高导电、导热性是区别已有增强体材料如碳纳米管的最大优势特点,如果能将这些性能优势引入到块体金属基复合材料中,将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和性能提升带来巨大的影响。此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石墨烯与金属基体的界面将是具有独特科学内涵的研究对象,一个或者几十个原子层厚度的石墨烯特征结构超出了我们对金属 基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的已有认知,石墨烯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界面热稳定性等问题亟待用实验来完整地描述。

        相比于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和石墨烯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而言,近年来关于石墨烯作为增强体的块体金属基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较少。石墨烯密度小、分散性能差以及熔体制备过程中的界面反应问题是制约该类复合材料发展的重要原因。采用传统熔炼冶金方法获得块体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较为困难,因此阻碍了该领域内一些原创性研究工作的发展。尽管如此,还是有少数研究者利用不同的方法制备出了块体金属基石墨烯增强体复合材料。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杨帅使用高速球磨机和高剪切均质机制备出了少层石墨烯和纳米铜粉的复合粉体, 随后采用电火花烧结工艺制备出了少层石墨烯增强的铜基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压缩性能测试表明其屈服强度达到476MPa,高于同样条件制备的碳纳米管增强铜基复合材料。Chen等运用两步法制备了石墨烯增强的ZnO复合材料,其含量为6.7wt%,他们发现石墨烯在ZnO基体中部分重叠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与纯ZnO相比, 复合材料的比电容提高了128%。最近, Wang等首次利用片状粉末冶金技术制备了含有0.3wt%石墨烯增强体的Al复合材料,其抗拉强度达到了249 MPa,比纯Al提高了62%。Goyal等利用石墨烯优异的热学性能制备了含有5vol%石墨烯增强体的金属微纳米复合材料,温度在300~400 K之间时该材料的热导率提高了5倍, 而复合材料热导率的提高主要归结于石墨烯自身良好的导热性以及其与基体材料 的耦合作用。与上述传统制备方法不同,李晓春课题组利用液态超声结合固态搅拌的方法制备出了块体石墨烯纳米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该材料表现出了极高的力学性能和完美的增强效果,并且该方法为块体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上述块体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优异的力学性能进行总结后可以发现石墨烯增强体主要通过晶粒细化、位错强化以及应力转移三方面作用导致复合材料应力的增加。首先纳米尺寸的石墨烯薄片可以细化金属晶粒; 而塑性变形过程中石墨烯也可以钉扎位错阻止其运动;而受压力载荷时石墨烯可以承受很大一部分机械载荷,因此石墨烯的引入对块体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巨大的提高。目前关于石墨烯与金属基体界面的相关研究还很少,Xu等对石墨烯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界面结构和力学特性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根据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结果研究了石墨烯-金属界面的结构和相互作用,其研究的金属基体为 Cu(111)和 Ni(111),他发现石墨烯与金属基体间的内聚能、强度和电子结构都与基体金属的原子结构有关,由于开放D轨道之间强烈的耦合作用,石墨烯-Ni 基 界面间的内聚能更强。

        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块体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电沉积制备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低温液相电沉积的手段实现液相中石墨烯粒子与金属粒子的共沉积,获得石墨烯均匀分布在金属基体中的块体复合材料。低温液相电沉积避免了石墨烯在熔体中的界面反应,可以保持其自身的特征结构尺寸不发生损坏或缺失,同时通过后续的热处理实现复合材料从冷态到热态的逐渐过渡,有利于研究复合材料热状态下的界面组织结构演变,进而实现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有效控制。此外也可选用水相分散性好的氧化石墨烯通过电沉积过程中的阴极还原作用,使氧化石墨烯参与电极反应还原为石墨烯,同时与金属离子共沉积在基体材料中。尽管采用电沉积方法可选择的基体材料相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限易于从溶液中沉积出来的金属或者合金,但从块体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角度来说,该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低成本、便捷的工艺方法。目前我们组利用氧化石墨烯和金属镍粒子的共沉积制备出了石墨烯含量为0.12wt%的镍基块体复合材料。从SEMTEM照片可以看到复合材料中片状石墨烯的特征结构。对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发现其硬度与纯镍相比提高4倍、热导率提高了15%.电导率提高了 33%。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与增强体石墨烯的优异性能有关。

         4.结束语

        石墨烯因其优异的性能刚一出现即成为研究热点,其制备工艺从最早的机械剥离法逐渐发展出如:化学气相沉积法、氧化还原法、液相剥离法、晶体外延生长法等多种制备方法,但制备大量、低成本高质量石墨烯仍是未来石墨烯制备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墨烯聚合物材料以及石墨烯表面负载无机纳米粒子及其催化,生物传感器、光谱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上,而块体石墨烯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相对较少,石墨烯优异的增强效果及其与金属基体独特的界面作用将使该类复合材料成为未来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

上一条:石墨烯产业化破冰之旅关注三大路径 下一条:工信部力推新材料发展 石墨烯等前沿材料迎机遇